从人性化思维出发!数字化时代下,HR迈出自我变革和组织变革第一步
— 1 —
一条衡量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
刘旻首先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有许多人认为是“客户成功”,而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刘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数字化转型成功是从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开始的”。她表示,从洞悉人性的角度来出发,能够有不一样的数字化感受。
它的前提假设是客户未必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或许即使知道但未必能清晰表达这一真实需求。
以及客户即便表达了,但是作为服务方的我们或者其他服务提供者是否正确地理解需求,同时也全然接受需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内在需求的呈现和表象之间其实有很大的距离。
随后,刘旻又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类比到目前处于隔离阶段的上海居民们,看似平常的一包菜在特定的情况下其实已经不只是菜本身,而是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满足。
刘旻分析到,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是选择的总和,而当人有三个以上的选项的时候,一个人才真正的有了选择。
所以在这次非常的时期,当我们选择的权利被最小化以后,触动到的就是安全的底线。
于是“上海团长”横空出世。
刘旻提问:“各位伙伴们,不论你是 HR 还是 IT或者乙方顾问,请问在工作中你有没有感觉自己也是一位‘上海团长’呢?
当客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困惑或者恐惧的情绪,你是不是也面临着拼团、确保准时到货、顺利分发物资等等各项工作,并且还会被质疑、吃力不讨好的情形?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什么?”
随后刘旻抛出答案——想要游刃有余,我们需要二元思维。
固定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保障,但成长思维才是能让我们突破现状,走向未来的。刘旻认为,在成长的道路上,陪伴我们的不只有鲜花和阳光,更多的是风雨和雷暴。而为了顺利打破这些阻碍,我们需要在过程中不断保持自省、复盘的态度,要一直对自己提问:
这个方案满足了客户的哪些需求?
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做法吗?
这些做法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唯有批判和反思才能让下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刘旻女士提出的两种思维方式和三个问题引起不少人深思,突破瓶颈的方式或许就在此处。
— 2 —
本轮疫情对于数字化转型的4大推动作用
从现实角度出发,刘旻表示,本轮疫情让数字化转型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就是【提速】:自疫情以来大大地推动了一波包括线上会议在内的办公数字化的进程,同时也触发了以非接触式的企业内部流程的数字化项目。
比如业务的审批流程、财务的报销流程等都转移到了线上,包括像我们自己公司在内,也是当时这波提速的受益者。刘旻肯定道,相信这次疫情之后,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的状态下势必会让各方继续加大在办公流程自动化的投入。
而第二个推动的趋势就是【混合办公】的形式。
如果之前还是小试牛刀的话,在未来势必将成为办公的主要形式。而与之匹配的是什么?各种线上和线下、个人与团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双元对立】。这样与过往之间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我们就需要用前面说的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去思考在这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场景里面,如何去不断地切换,在双元对立之中如何找到动态的平衡、和谐的统一。
最后一点就是【跨越】,现在行业内有各种预测,疫情之后的经济形态和市场格局会是怎么样?目前听上去绝大部分都非常谨慎。而刘旻表示:“数字化转型在未来将承载的是技术上跨越鸿沟、组织上跨越屏障、情感上跨越隔离的重要角色”
关于弘玑Cyclone